第一百零九章 火车轰鸣 无线通信(3/4)


经过扬州、徐州分公司的努力,抢购回来了大批夏粮。窑岗的拖轮拖着驳船运了几趟,才运了回来。有了粮食窑岗人的腰杆子更硬了。

还有一件让窑岗人更感到振奋的是,冶场到窑岗的铁路终于开通了。

列车是从冶场的机车厂开出来的时候,车头上是披红戴花,随着“呜呜”的汽笛声,蒸汽机车缓缓的开上了通往冶场的钢轨上。这次试车,车头后面拖着一节客车车厢。车厢里面是张知木和卢炳义亲身陪着他们,这也是给试车的司机壮胆助威。机车第一次上路行走,张知木的请求是求稳。所以机车的速度最高是每小时二十公里。即使这样,机车从窑岗到冶场这三十里地也没用上一个小时。大家在车厢里说说笑笑,感到一会儿就到了。

窑岗送行的热烈,冶场这边迎接的也是热烈非常。这里同样是彩旗飞舞,锣鼓喧天。冶场这里的人,比窑岗那边更渴看火车的开通。

机车停到了冶场车站,张知木和卢炳义下车,来到机车上,向机车伺机和机车厂的研制职员庆祝,庆祝他们试车成功。在冶场车站,张知木和冶场的刘宝学等人打过招呼之后,又乘着这列火车回到窑岗。回程的时候,机车的伺机胆子大了一点儿,火车加速到每小时三十公里。火车很快的就回到了窑岗。

张知木下车之后,吩咐试车的司机和机车研制职员,在安全的条件上,把机车的极限速度跑出来。同时要多次重复的往返实验列车,必定要把隐患排除。

让张知木没想到的是,机车试车职员,第二天就一次将四节货车的钢材,从冶场运到了窑岗。每节货车装了二十吨的钢材。

他们在窑岗码头的货场,用塔吊直接从火车上将钢材吊起,又放到驳船上,用驳船直接运到了造船厂。

张知木知道,他们实在是太想显示火车运力的壮大威力了。

《窑岗周报》是用头版头条,而且是第一次,将火车头的照片登载在报纸上,并具体报告了这次运输过程。从现在起不管有没有运输任务,窑岗到冶场往返的火车,都是带着一节客车,早晚各往返跑一趟。

火车是冶场和窑岗之间最舒适也是最便捷的交通方法了。窑岗人不知不觉的进进到了火车的时代。几乎每一个到了窑岗的外地人,都会乘坐一下火车倒冶场往转一圈儿,不乘坐一次火车,他们都会感到白来窑岗一次。好在到冶场往返的火车票只要十个铜板儿,钱不贵。如是窑岗的职工和家属,乘坐火车还是不要钱的。

火车开通用不久,一节客车就不够用了,经常是挤都挤不上往,更别说座位了。只好又加挂了一节客车。

“呜呜”的汽笛声,冒着黑烟轰轰作响的火车,是窑岗的又一道风景。

李茂的回来,是窑岗这个夏日里的一个**。

李茂不但自己和穆义回来了,还把往南洋的陆琪带回来了。

李茂他们卖出的货物换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在长沙多停了几日,把驳船几乎都装满了锰矿石和连锡以及连锡矿石。可是毛辉儿接洽的不少丝绸和茶叶商都来到码头上,请李茂多带走一些他们的货物。没措施,只好又顾了不少船装上货物拖在拖轮和蒸汽浅船的后面。

穆义对李茂说:“这回麻烦大了。武昌那边不知道给我们筹备了多少棉花和麻,我们可怎么往回运呢?”

“没事,船到桥头自然直。实在不行,我们就只好在武昌再雇船了。好在我们一路回往是顺流而下。我看不行的话,到了九江我们二人就分头走。我自己带人到景德镇接那些驳船,你带人直接奔镇江回往。我们到了淮安再会合。”李茂说。

“看来也只好如此了。”穆义说。

穆义他们在长沙带走了大批的丝绸茶叶,让长沙百姓对窑岗人布满感谢。由于战乱,他们的产品卖不出往,真是守着好东西受饿。这次李茂他们大手笔,几船几船的买走他们手里的货物,帮了他们大忙。毛辉儿在长沙的权威,已经是非常高了。

果然如穆义说的。武昌码头上堆满了给李茂他们筹备的棉花和麻。

等在武昌码头的宋涛,一看李茂他们的船队,也犯愁了,“李掌柜。我看你们的驳船都是满载,你看看我们给你筹备的棉花和麻怎么办?”

李茂呵呵一笑说:“放心宋掌柜的,你的好东西我都运走。不过你要帮我租船了。”

“多亏了,你上次给我们东家出了个活水养鱼的注意。现在码头上还能雇到船,要是以前长江上也没有几条船。”宋涛说完,问:“不过这么多船,你们都能拖着走吗?”

“放心吧,我们有两条蒸汽浅船,一条拖轮,两艘战船。都可以拖船走,更何况我们回往都是顺流而下,没有问题。”李茂答复说。

这样,李茂他们在武昌这里又停留了几天,在这里雇船装船。

他们离开武昌到了九江的时候,穆义带着两艘浅船和一艘战船拖着货船,离别李茂他们,直接顺江而下到了镇江,留下战船。从镇江进进运河途经扬州直接到了淮安。由于有不少船家不愿意再往北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