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六脉的秘密(3/4)

关押的程济,其余四人都是生逝世未知。

相比武侍,这文侍就更隐蔽了,他们隐蔽到这些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所有的史书典籍上也都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由于文六侍肩负着一项更特别的使命,他们分辨掌管属于自己的核心机密,除非皇上有谕令,否则尽不现身。

而刘子风,正是文六侍的成员之一。

更确实地说,张瑞、沈康、蔡离也是其中的成员,还有另外二人还不知姓名,他们六个人组成了文六侍组织,分辨替朱允炆守护六个处所,保管六件十分重要得法器,这物品是朱棣昼夜想要得到的,甚至说这些东西的作用比玉玺都要重要得多。

玉玺是明面上的皇位传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这六样东西却是内里的传承,是朱元璋精心设计,传承给后代的王位象征,所以更不可或缺。

这东西太重要了,朱棣不可能没听过,只是他毕竟不是太子,也不是朱元璋当初既定的传人,所以这消息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建文四年,朱允炆战败出逃,朱棣就开端大肆捕杀建文旧臣,很多忠臣被处以极刑,甚至连累九族,下场惨不忍睹。一方面,铲除异己、祛除旧臣是朱棣的惯例做法;另一方面,调查这些人是不是六侍的成员才是他终极目标。

这扫除举动持续了好几年,刘子风等人能幸存下来,还能在朝中为官,足可见当年组建天章六侍时,建文帝的远见和心思,这六个人埋得极深,所以根本没有人会猜忌这些人。

所以,到此可以明确,七煞门的人根本不是朱允炆派来的,而是来针对朱允炆的,盗取朱允炆留下的六件重要法器,重新开启属于他自己的一个时代。朱允炆不过是这人掩盖他真正目标的一个幌子罢了。

那七煞门的人是朱棣派出的?

也不是!若是朱棣知道了东西在刘子风手里,他根本不需要派出这些所谓的江湖人士,他只需要安个罪名抓了刘子风严刑拷打便是了,这人一进锦衣卫,是没有多少人可以抵挡得住的,所以想要篡夺这六件宝贝的人另有其人。

一个不甘心现在局面,想要扭转乾坤的人!

那幕后这个人毕竟是谁,是一手策划朱棣造反,而后却一变态态蛰伏不语的道衍,还是高居太子之位,却著名无实处处低声下气的朱高炽,还是位居藩王,不甘心只为人臣的朱高煦、朱高燧?这个人的名字似乎是呼之欲出了。

秦明等人现在终于明确了刘子风之前说的话的意思了,果然这是一个关乎自己身家生命,关乎金吾卫命运,甚至大明山河的大事!秦明就算不关心这党羽争斗,但也明确这事态的严重性。按理说他们身为金吾卫,这刘子风为建文旧臣,还是天章逝世侍之一,那么知道这个情况理应立即上报皇上才对。

但是一来三人已经答应了刘子风保密的请求,二来刘小芷与他们三个有着不深不浅的交情,三来刘子风的为人口碑他们也很明确,若是这样举报着实非好汉好汉所为,另外,案件已经查到这个地步,若不刨根究底也不是这三个人的性格。

秦明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那这六件宝贝毕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刘子风叹道:“这事说来话长,要追溯到明太祖为何在南京城建都了。”

元末朱元璋攻占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开端筹备在南京建都立业。南京城倚靠长江天险,又是鱼米之乡,民生富庶,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个十分理想的定都之地,只是南京作为明朝首都也有一个很大毛病,那就是风水不够好!千年之前,秦始皇巡游长江下游一带,见南京虎踞龙盘、黄旗紫盖,躲有王者之气,心生忧虑,恐后人借势于此,特地命人凿地脉、断连冈,并埋金以镇之,谓此处为金陵。从此金陵虽王气尚存,但已是睡狮病虎,气运不长,东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六朝在此建都均是国祚不永,很多风水师自然开端纷纷质疑南京的王气,提出了“金陵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往而不留,非帝王之都也”的观点。

偏偏朱元璋这人最重风水,他对此顾虑再三,定都一事也是一拖再拖。好在他的手下有一赫赫著名的术士,刘基刘伯温。刘伯温献了一策,力保金陵风水绵长,大明山河永固。刘伯温所献的计谋,便是在南京城内设下六脉风水大阵,传言这风水大阵由六处奇穴而出,绵连交叉,上可借天象,下可稳地脉,更可汇聚阴阳五行之精华,让王气聚而不散,历久弥新,刘伯温还在这六处穴眼内放进六座宝塔,意为镇穴。听闻这宝塔联合阵法可变更出文象和武象两种阵形,适应不同帝王的不同执政作风,确保大明社稷旺盛永康。太祖朱元璋尚武,这阵法自然是以武象为主,而后建文帝朱允炆好文,这阵法自然就在登基之时改为了文象,文武交替,如同阴阳轮转,这既有利于平衡也让发展变得有急有缓,符合了很多王朝发展的一个特点,只是后来朱棣造反,直接夺了帝位,这风水大阵的机密未能及时传承,自然就随着朱允炆的流亡而暗躲在历史长河中。

刘子风的这一说法简直是匪夷所思,但却也契合了白齐一开真个猜测,所谓的雷火偷盗案果然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