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泥泞沼泽 第一天出工(2/3)
。这辆沼泽车艰难地爬行着,即使是在水里,也没有一处是平的。死命地颠簸摇晃。旭的手死死抓住车帮和扶手,站在那里。是不能坐下的,坐下的话颠得更厉害,还不如站着舒服。沼泽车进入深水的时候,水也能漫进车厢来,甚至没过脚面。幸亏穿的是高腰鞋,不然,脚丫子早就被泡了。
“你看见那边的大蜜蜂巢了吗?”蔡工在他耳边大声说。
“在哪?”
“那儿------”徐工抬起手指着右前方。大约五六十米远处,有一窝大草窠子,一群黑压压的蜜蜂围着它循环飞舞。虽然有发动机的巨大噪音,旭仿佛仍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的“嗡嗡”声。一阵寒意扑面而来。
“千万要注意不要靠近这种蜂巢。一个蜂巢少说也得有几十万只蜜蜂吧!要是激怒了它们,群起而攻之,能把人蛰死!野蜜蜂毒性超强。”
“哦!这么可怕?”旭不由自主的说。确实很可怕,这里的一切都是这么陌生,这么新奇,这么野性!千里无人区,就不是人来的地方!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以来,人出现在这里,恐怕是第一次!这群人,是从中国来的,搞石油勘探的。
“这种地方,反政府武装也进不来吧?”旭又问。
“哈哈,他们确实进不来。咱们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进来都这么困难!不过咱们这个工区就在反政府武装控制的范围内呢。”
正说着话,到地儿了。这里是前排列。找了一块陆地,徐工和林旭下车,然后车子继续往前爬,拉着蔡工去仪器停点。前面不远处就能看到仪器车了。仪器装在一辆履带车上,履带车的后车厢做了一个小小的铁箱子,大约一人多高。看样子仪器就固定在那里面了。
不一会儿,工人们都到齐了。他们都是蹚水进来的。每个人都背着一些东西,大小线、采集站、电瓶、等等。采集站都用绳子和大线绑在一起。估计是怕丢了。如果掉进水里,可是不好找的。所有人脖子以下都是湿的。看来水确实是不浅。好在有救生衣,遇到太深的地方,人就可以浮起来游泳了。
徐工讲了几句话之后,工人们开始干活儿了。每三个人为一个放线小组。每一个小组中一个人按照规定的桩号,大线一端的插头挂在桩号木桩上,从这里开始展开,一步一步,在水里缓慢地一点一点把大线铺设到另一端去。一根大线占四个桩号,也就是四道的距离。另外两个人开始铺设小线。铺设小线是个细活儿。小线上挂着十二个检波器,必须按照技术要求每隔两米插一个检波器。插检波器需要一种特殊的工具,叫做“下水器”。这个下水器有两米多长的柄,最前端有一个容器,能够把检波器套进去,然后猛力一插,检波器尾椎就深深扎进泥里面。扎完一个后,再向前走两米,再扎。桩号这边六个,另外一边也是六个。这样就能保证十二个检波器的组合中心就在相应的接收点桩号了。一根大线,就要有四串小线。四十八个检波器。等到全部工作完成了,旭给他们算了算时间,前后一共用掉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如果在陆地上的话,最少这三个人最少能铺设四根大线和相应数量的检波器串。工作效率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每完成一串小线,工人就把小线插头和大线插头连接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类似黄油的东西把四周涂抹上厚厚一层。
“为啥要抹那东西?那是黄油吗?”旭问徐工。
“防水呀!不是黄油,是一种能够溶于水的固态植物油。”
“直接用黄油得了呗!”
“那可不行!污染环境!”
“哦,对。”旭想起来了。的最后一个词就是环境保护。十六项政策里面就有一条专门讲的是环境保护。不能为了勘探石油而污染破坏环境。
“这种固态植物油这里能买到吗?”
“不能,都是从国内进的。”
“那得多贵呀!”
“成本不高。咱们一季工也就是用大约两千美元的吧。”
“那还能接受。”“那后排列收线小组也是这样配置的吗?”旭又问。
“对!只是遇到电源站位置用电瓶的时候,再增加一个人专门背电瓶。这样的配置,前排二十人,每组每天放二十根线,就是八十道。两道一炮,就有四十炮的备用线了。足够仪器放的了。何况现在一直达不到四十炮呢。”
“这种速度能接受吗?太慢了吧。呵呵……”
“没办法呀,这种沼泽地区差不多是陆上最难干的地形了。而且咱们的设备也不够,只有最多一百炮的备用线。每天有效的施工时间只有不到四个小时。能保持这样的速度已经不错啦!”徐工详细地给他讲解一番。
“知道了。”
这时候,一个高个子苏丹人走了过来,跟徐工叫了一声“ello!r.u!”
“ello!”徐工回答着,一边给林旭介绍,“这是咱们的放线班长兼翻译,ohammed,穆罕默德。他刚从排列最前面巡视过来。”
“icetomeet
you!”林旭热情地伸过手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