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礼记 1(1/2)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合称“三礼”。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2]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着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唐代抄本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17篇,有、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为五经。又称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着选集,其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汉刘向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孔壁中发现了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着作。清人邵懿辰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的。
释;有、释、释)释,都不出,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着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一共49篇,称为。“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
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
朱熹撰有只是解”。阮元在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全书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