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春秋 2(1/2)

左氏传》30卷;

11卷;

11篇;

11卷;

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榖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榖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榖梁传。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者,鲁史之旧文也。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引,徐说见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三种。并称春秋三传。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本栏春秋为单行本,其他三传请到本书馆十三经栏目或下载。

品读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之法,必尊以经而后读之,须怀以诚敬之心读之。非此而不能明其大义所在。若与二十四史同而混读,必生乖张之心,必生偏狭之念。如是则终生不能明于圣贤之道也。

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在乎其中矣。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缘何也?惟其惧以贻臭千古。为万世所唾骂,受鬼神之诛耳。故是为经。以大义所存焉。此等深意,虽以史迁之贤而不能及。今人或以曲笔讽之。其谬甚深也!因此一叹。

作品性质折叠编辑本段

孔子所作的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史书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正确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性质之争。

围绕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正确观点,即以为政治学著作,持此说者如清人皮锡瑞,近人徐复观、吕思勉、胡适等;二、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顾颉刚、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三、调和说,即认为“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无经、史的区别,经、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观念,“若我们定要说是经非史,这实在只见其为后代人意见,据之以争古代之著作,未免搔不着痛痒”。然而关于“经史不分”之说这点,钟肇鹏先生曾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文中专门加以辨析,并阐明了中国古代经史有别、史先于经的观点。

写作背景折叠编辑本段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的动机、目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