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资治通鉴 5(1/2)
基本信息折叠
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因为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的重大发明是:同时记录了各家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场和看法,故各篇中对同一事件记录看法颇有矛盾之处,而这正是的特点。可谓“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迁文直而事核。”。
,或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内容折叠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班固在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及、、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八篇;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司马迁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想知道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