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史记 2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禇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张晏所认为禇少孙补的武帝本纪没有标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从封禅书里截取的。清人钱大昕在他写的廿二史考异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傅靳蒯成列传所叙三侯立国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调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孙补作不会那样完密,他也未必写得出那样的文章。所以张晏的话也未可全信。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和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传播折叠
司马迁创作的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在这以前,或简称。
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云,杨终“受诏删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
唐初,的流传时说:“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序)
汉晋时期对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以约举为能”,(,“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看得很特殊。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体例介绍折叠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想知道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