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节 诗仙《将进酒》(3/3)

人生虽短,得意须尽欢,失意仍笑对,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和豁达。我可以把我所有的东西都散掉都送人,但是只要我还有健康的身体和头脑,我就可以把所有失去的东西和更多的千金都挣回来。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铙歌之一。汉代乐府歌,因声辞杂写,难解其义。因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写吟咏饮酒之事。李白此诗,也沿袭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

不过李白的诗,以饮酒、游仙、美女为题材的最多,后代的文学批评家常以此为李白的缺点。例如王安石就说:“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言妇人与酒耳。”李白为托酒尊,曾写下“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诗,引得不少后人诟病,以为李白过于狂妄,难道连先圣先贤如孔子、孟子者,都是默默无闻,只有酒鬼留名于后世吗?

不过更微妙和矛盾的问题是,李白虽然多年来一直经历了在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苦涩,但仍然匆匆忙忙地按着老路去赶奔前程。每到一处,他就与当地的太守、长史、司马、县令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请。使人感到惊讶的是,一些连史传都无记载的人物竟被他美誉为雄才豪杰,其目的是迫切的希望对方赏识自己,很多语气近于乞求。

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竟执笔代替宣城太守向权倾朝野的右相杨国忠上书,言辞卑下,语多阿谀,尽管是为他人言,但实在是有损于李白的形象与人格,后世研究者对此只好闭口不谈。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的干谒自荐活动无人顾及了,他听到永王李率军经营长江流域,便兴冲冲的跑下庐山进入李幕下效力,试图奋剑运筹,立业建功。谁知李竟因“叛乱”全军覆没,李白南奔自首后以附逆罪投入监狱,差点被杀头,最后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

这是李白第二次惨遭政治上的打击,本来他满怀激情报效君王,要与永王李共赴国难,结果却身陷囹圄,所以他一再声称自己是被“迫胁”,减轻和开脱“谋逆”之罪。幸亏御史中丞宋若思将他解脱,随其到武昌幕府中协理文案,天真的李白又心血来潮,以宋的名义向朝廷写了一封自荐表,要特请拜一名京官给自己。此后他又两次向宰相张镐投诗,交结地方官员,希望能再踏上仕宦之途。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出征东南,虽然他已61岁了,仍向朝廷“请缨”,准备投身军幕,但因生病不得不半道还家,后到当涂(今安徽当涂)去依靠“从叔”县令李阳冰,不到一年便悲凉地病死在这个小县城了。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如果说他一辈子功未成、身也未退,那么他一生也未真正安安静静地隐居过。同样,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个性解放、傲岸超然、纵情自适,和他猎取功名强烈从政的委曲求全,使他一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诗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竟能在主观上统一起来,这就给后代具有个性又颇受压抑的读书人们留下了极好的渲染素材与反思榜样。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