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节 吾生也有涯(2/3)
一口的样子,看上去很陶醉,很舒服。
言羽很喜欢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他们那种工作时很累很苦但很认真,而休息时很开心很幸福的生活方式,那种平和宁静、乐观开朗的内心精神状态,让言羽觉得很舒服。
而自己的爸爸妈妈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也都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农民当过翻沙工,所以言羽和这些人都感觉很亲。
言羽身体很棒,能吃苦,而且很爱锻炼身体,一直希望自己能再长高长壮些,一直觉得体力劳动能出点儿汗是很舒服很惬意的事,所以从来没觉得体力劳动者有什么不好。
言羽觉得,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或许有失偏颇。
因为在他看来,像自己这样,从小节俭惯了,没有太多的物质消费要求,只要有一技傍身,就足可以衣食无忧,走遍天下也能活得开心幸福,比起自古那些文人墨客,为了争个一官半职,劳心费神,勾心斗角,尚不可得,何苦来哉?
正如李白的诗中写道,与其劳心费神,苦苦追求名利,还不如散发弄扁舟,当个峨嵋同的轿夫或者船夫轻松自在呢: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读书时,老师常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鼓励学生们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刻苦学习。
老师们常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一定要认真读书,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了好的学历,才有机会找到好的工作,以后才能有荣华富贵,飞黄腾达,才能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等等。
然而初中毕业拿了班里第一,假期外出旅游以后,言羽才发现,很多劳动人民,其实并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他们非常纯朴,也非常快乐。而人的很多快乐和幸福,其实是和学历和成绩无关的,比如似乎不需要太多的钱,甚至根本不需要钱,就可以享受到旅行的乐趣。
比如初中时结识的忘年交,一位流浪汉叔叔,常人眼中的老叫花子,但是在言羽眼中,却非常有魅力。他虽然得了癌症,却把钱财都留给家里,自己身无分文,就外出游历。
虽然重病在身,却游历四方,每天还坚持锻炼,打太极拳和动静相生五禽戏。在长年的旅途跋涉之中,他的身体反而慢慢地好了,没有任何不适了,而且活得非常健康快活。
从他的身上,言羽领悟到不少人生的道理。
回想起以前爸爸教过,爷爷说过的话,国家都讲“德智体”,而言家更讲究“体德智”,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就像那些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挑山工一样,其实思想品德不用多么高尚,只要自己身体好,能健健康康地活着,就能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能不给家人和社会添负担,这比那些空有梦想却没有身体去实现的病号空想家要好得多了。
而如果身体垮了,就算书读得再好,真的有用吗?
比如那个流浪汉,原来是湖南大学的高材生,在社会上工作得很好棒,但是因为常喝酒得了肝癌,工作也丢了,老婆也跑了,父母兄弟也照顾他照得实在累了,他不想再拖累家人,就离家出走,外出独自游荡。
只因身体垮了,所有的理想抱负,无论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岂不都化作了黄粱美梦,水中泡影?
其实中国人重文凭,重学历,早已有之,隋唐时候就有例子。
唐高宗时期,有个叫薛元超的中书令,也就是宰相,很有才华。唐高宗曾说过,中书有了薛元超,其他人也就多余了。薛元超这样一个如此成功的人,有一回却对左右说,我虽贵为中书令,却有三桩遗憾:
“第一,不是进士出身;
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
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
因为薛元超在朝当官,是承袭父亲勋位,是顶职上来的;所以他因自己不是科举出身而耿耿于怀,哪怕做到宰相也嫌不够。可见学历的位置,在中国古代天下人的心目中有多重!
而且不仅做大臣的如此,甚至皇帝也有这种心态。
隋朝虽然腐化,但它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历史,并将其摆到了中国历代很高的位置。
隋炀帝曾对大臣说:“我的学识才华,不比你们差,哪怕参加科举考试,也能夺第一名的。”话这话的心态,似乎没拿到科举的文凭,连做皇帝都气短,可见古人心目中学历有多重要。
而在言羽看来,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从小到大,言羽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大家都这么看重状元看重第一名,其实第一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一个班里同学那么多,很多成绩的不好的同学,身上都有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