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节 月下羽独酌(3/3)

即人生。

欢乐不过是长时间痛苦之间短暂的休息。

不过对言羽来说,能够一个人独享静谧,能够静静地站在窗边聆听四周的天籁之音,任由着时间不知不觉地随着呼啸的风声在耳边流过,实在是很孤独很寂寞,却也很开心很幸福的一件事。

有时候言羽也会偷偷弄些酒来品尝,尝试一下“古人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的感觉。

然而说实话,少年时品酒,觉得酒真不算好喝啊,白酒火辣辣的,啤酒又苦又涩,像骚马尿一样,那可真叫难喝啊。

唯有香槟酒,特别是有一种巧克力香槟饮料,喝起来很爽,言羽经常就着月色银辉,一个人一瓶又一瓶不停地喝,喝过好过瘾,好尽兴。

有时候忍不住诗兴大发,也会吟上几首歪诗。

因为读书,结识了很多的相隔千年的老朋友,也结识了解了很多很多近现代的朋友,包括朋友的朋友。

比如因为喜欢鲁迅,也就喜欢上了鲁迅敬佩的曹植甫先生。

曹植甫是著名文学家,也是翻译家曹靖华之父,他常年身居大山深处,终其一生致力于筹办义学,助人受教。

鲁迅一生只给四个人写过碑文,其中有一个就是写给的曹植甫先生的。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全文如下: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读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其轻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巧黠因时,鼹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悔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立贞石,以励后昆。

。。。

此碑文,亦被称作“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鲁迅形容中国是“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文物有赫,峙于中天”,而外国是“海涛外薄,巧黠因时,鹌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在他眼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是别的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外国最近百年来的强盛,正如旋风扶摇直上一般,终究会像朝露般迅即消散。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对,但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寥寥数语间却已跃然纸上。

“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

是说就像强劲的旋风盘空而起之时,枯干的蓬草也能因风而起,所以豪杰英雄称一时的很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文化大革命轰轰烈裂闹了十年,坑杀无数英雄;改革大潮也成就了无数有钱的暴发户,但是其中却都很难找到一两个真正品德高尚、节操出众的人。

所以像曹老这样“君子自强,为学日新,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的君子,的确让人敬佩。

在言羽看来,近现代虽然也不乏文学大家,但是相比中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而言,却都相去甚远。

比如高中时,语文老师曾讲到余光中,说文学大师梁实秋曾这样评价他: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十分羡慕。

但是言羽读过多,虽然也颇有佳作,十分喜欢,但是比起先古诗风,仍然逊色太多。

又比如常听马猴阿望,谈到台湾李敖,更感到真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李敖曾说过:“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言羽听了,只觉得世间竟然还有这等狂妄的人,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把李敖的书全找来悉心拜读,觉得虽然言词犀利,语法精辟,但是言词鄙俗,粗言无忌,不过尔尔,心下颇有些失望。

于是更理解了古人所言,什么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