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节 言羽之绝对(3/3)
农历的闰月究竟是怎样安排的呢?古人把闰月放在年尾,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安排闰月亦合理起来。原来阴历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正确的说是每个月一个“节气”一个“中气”。
以1968年为例说明:
雨水正月二十一
春分二月二十二
谷雨三月二十三
小满四月二十五
夏至五月二十六
大暑六月二十八
处暑七月三十
白露闰七月十五
秋分八月初三
这里的闰七月中,只有一个白露节,就是没有中气,按19年七闰法没有中气的月置闰就科学化了。
从1949年起到2020年共91年农历闰月分配情况如下:1949年闰七月1974年闰四月1998年闰五月1952年闰五月1976年闰八月2001年闰四月1955年闰三月1979年闰六月2004年闰二月1957年闰八月1982年闰四月2006年闰七月1960年闰六月1984年闰十月2009年闰五月1963年闰四月1987年闰六月2012年闰四月1966年闰三月1990年闰九月2014年闰九月1968年闰七月1993年闰三月2017年闰六月1971年闰五月1995年闰八月2020年闰四月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闰四、五、六月的年头特别多,闰九、十月的年头就少见了,闰十一、十二、正月的机会没有。原来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并不都是一样的。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圆的,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运动的快,两个中气间隔时间长,最长的一月可达31.45日,故不含中气的机会多,闰月就多。在近日点附近地球运动的快,两个中气间隔时间短,闰朋的机会就要少,直至没有。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反映,与月亮的运动没什么关系。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在黄经带上为“零”度,后沿黄经道运行,黄经日逐渐增加,一个回归年就是绕黄经道一圈。二十四节气就是将这一黄经圈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等分十五度。太阳光通过每等分的时间相等。所以以公历安排二十四节气变化不大。
有两句口诀:“上半年六和二十一、下半年八和二十三”。就是说在公历的上半年,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
言羽经常认真研究,通过学习一系列的天文知识,才知道原来在阴历的一年里,立两个春,又闰八月,就是保证四季分明。且“冬至”一定要在“十一月”,而夏至又必须在“五月”,不然的话,夏至后要穿棉衣了,冬至过后反而炎热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王安石给出的上联就好对了。言羽和朋友们讨论,有人对出了一些下联,比如:
“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四季三冬子午乡,世上重至冬夏。”
因为在古经典著作里对冬至和夏至必须在十一月和五月有“二至还乡”之论,也就是说,十一月和五月分别是冬至和夏至的“家乡”,它永远都不能“搬家”,所以,以“子午乡”对“双八月”勉强算是工整的。“三冬”是因为历史上将春节改动过三次,且都是在冬季施行的。以地支“子午”做“十一月和五月”的代称,并不牵强,现代历书上仍在使用。“重至冬夏”是说两个“至”:冬至和夏至。
后来又有人对出了: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
而言羽自己,也对出了两个下联,都非常有趣:
三言两拍再惊奇,地府人妖拍拖。
四书五经怎糟粕,天道五行经略。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