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造把反[下](5/10)
陈玉成押送到胜保的大营。
在公堂上,陈玉成拒绝下跪,泰然自若,并历数胜钦差狼狈不堪的光荣战绩。
胜保暴跳如雷。
陈玉成写下数百字的英王自述,弃笔说:“刀锯斧钺,我一人受之,与众无干。”
1862同治元年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就义,年26岁。
九、丧钟为谁而鸣
1861年前后,清朝内部的窝里斗搞得也是热火朝天。
自从短命皇帝咸丰病死于热河行宫,6岁子载淳即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太后”。
八位摄政大臣把持朝政。
那拉氏勾结小叔子奕䜣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载垣、端华、肃顺一干大臣,垂帘听政。
叶赫那拉氏又称“西太后”,慈禧太后。
说起慈禧,很多人印象中就是皱巴巴的老太婆、和那句“谁让我不痛快一时,我就让他不痛快一世”
其实这时她才27岁。
相当的年轻。
一个二十多岁的妇人能摆平八个老奸巨猾的权臣,够毒够狠
奕䜣为议政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主张遵循北京条约,内地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并提出“借洋兵助剿”,利用外国势力和湘军武装,尽快结束中国的内战。
1862年正月,清廷授曾国藩协办大学士,督办苏、浙、赣、皖四省军务。
曾国藩派左宗棠率军入浙,又派李鸿章领新编淮军六千人进驻上海,牵制苏浙太平军。
4月,曾国荃部及彭玉麟水师二万人先后抵达天京城下。
清军已磨刀准备下手,天京仍浑然未觉。
自从干王洪仁玕被清理出权力机构,洪秀全的老哥洪仁发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组成了三人内阁。
萧有和是萧朝贵的儿子,此时才12岁。
还是个初小学生。
朝中大权完全由洪仁达、洪仁发执掌。
洪秀全更假借天父下凡,把国名改为了“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还假编一个“朝天朝主图”。
洪氏宗族一律封王,总揽朝政。
洪天王又怕领兵的将领不服气,一口气又封了九十多个王。
韦俊因为是韦昌辉之弟,受封较晚,在安徽池州叛变投敌。
封王之风一时蔓延开来,洪氏兄弟公开卖官鬻爵,横行无忌。前后一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
银子赚的盆满钵流。
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一朝受封立即讲排场、办仪仗,出门前呼后拥。
侍王李世贤出门坐五十四人抬的龙凤黄轿,豪华气派,可以在轿子上召开小型军事会议。
而且凡王爷轿马所到之处,军民百姓都要回避,下跪迎送,如果不小心冲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重则斩首。当时因为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洪仁发、洪仁达兼管天京城门,出售“洪氏票”。
进出城掏钱买通行证。
连李秀成出城调兵也得拿十万两银子的买路钱。
在天京尚未陷入包围前,有人建议购运粮食,回京储备。但由于“洪氏票”价格昂贵,运粮无利可图,谁也不肯去贩运,以至于后来天京被围后出现粮荒
战火再燃烧
1862年1月,苏浙太平军发动第二次上海战役。
投入战场的总兵力号称二十万,估计大约五万八万,且装备了几千支滑膛枪、线膛枪的洋枪和一些西洋炮。
清军驻上海的水陆兵勇约一万三千六百人,英法联军一千人。
华尔洋枪队驻扎于松江府。
李秀成因赶回苏州平叛,将上海战役交由部将谭绍光主持。
上海之战正式打响。
谭绍光、郜永宽及李秀成次子李容发经松江城外南下,连克浦东头桥、新场、高桥、周浦等镇,逼近上海。法国军舰“高傲号”在高桥发炮轰击,“炮声不绝”,太平军沿着堤岸继续前进,攻克白莲泾,与上海县城隔江相望。
清将薛焕调集海船百余艘排列于浦江西岸,架炮船上,猛轰太平军。
太平军被迫解围撤退。
1月30日,天寒地冻,青浦太平军踏冰越湖,直取松江。与华尔洋枪队战于迎喜浜,不胜,退回青浦。
2月13日,英、法领事,军事指挥官在法国领事馆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支两千七百人的机动部队,由何伯、士迪佛立、卜罗德和华尔统一指挥。同日,英国迈考尔司令率步兵第九十九团一个连及炮兵一部赶到上海。
英法联军随即投入战斗,猛攻二小时后打下高桥。
4月3日,英、法联军,俄国兵及上海会防局炮勇,又自上海县城出发,于下午四时抵达七宝,与华尔洋枪队会合,兵分数路,突袭太平军王家寺大本营。
炮毁营垒六座。
太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