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2/3)
身高,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
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宽不到25,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
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
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
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与对抗游牧民族重骑相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
在这些异民族进入中原以后,装备中原的冶炼技术兵器甲胄,人马都披重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史料中万骑铁马次数不多,直到唐初,李世民回朝仍有“陈铁马万骑”的记载。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时候,培育出一个及格的重骑兵,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家族而言,都是不菲的花费。这也限制了重装骑兵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分割线…………………………………………
西方的重骑兵发展历史比起东方则是要晚一些,亚述帝国可以说是第一个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大型国家。
马在战争中的应用应归功于游牧民族。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赫梯人就用双驾轻型战车横扫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而最早的正规骑兵则是公元前9世纪出现的亚述骑兵。
那时候的骑兵个个都是马术高手。
三千年前,还没有马鞍和马镫,只用缰绳控制马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那时的骑手坐在光屁股的马背上,他们的脚高高蜷起,这是个极不舒服的位置,所以当时的缰绳很短很硬,不仅用来控制马还当成把手。马嚼子很长很宽,即使骑手用力拉缰绳,也不会将之拖出来。
亚述军队中有三种骑兵:轻骑兵,由亚述帝国统治下的游牧民族组成,装备弓箭和标枪;骑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骑兵,装备长矛和剑,负责近战接敌。
后来,骑兵逐渐取代战车的地位,而后者变得越加笨重,四匹马拉的战车最后成了步兵的运载工具。
亚述的重骑兵是否是具装骑兵,并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重骑兵的机动性应该不会太差,身披金属铠甲的可能性不算太大。
而真正发展出具装骑兵的西方国家,是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重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重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
这种“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
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
在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此次会战的对手是法兰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装备头盔、椴木大盾、长剑、标枪和战斧,其中标枪和战斧都可以用于投掷。法兰克步兵有种战法是当标枪插在敌人盾牌上时,冲上去踩这枪柄把敌人的盾牌拽下来,再把敌人解决。
这些法兰克人都是些富于攻击性的老练战士。
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马重骑、重骑兵和轻骑兵(主要是匈人)组成,指挥是纳尔塞斯。交战时,骑兵埋伏在两翼,正面为步兵集群,其中后几排为下马重骑。法兰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几排拜占庭步兵,但随着下马重骑加入战斗,法兰克人的进攻受阻。
可能是纳尔塞斯的战术安排:让法兰克人胶着于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