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1/2)

造|反,毒害皇后,大肆敛巨额财产,陷害忠良,这一系列的事情从中拿出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治谢襄死罪,尤其是第一个谋|反罪,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允许发生的事情。

动摇国之根本,是皇上的禁忌。

凡是有一丝谋|反之心的被皇上查到,皆会被处以九族问斩;任何对皇权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苗头,都是不被允许发生的。

谋|反、毒害皇后、敛巨额财产、陷害忠良这里面最伤害皇上感情的便是谢襄的谋|反,然而,让皇上更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面。

这些年来被他异常信任和器重的指挥使大人竟然不是大明人!

这犹如五雷轰顶也不为过。

真正让皇上吐血昏迷的事情还不止是怒火攻心,更多的则是对自己的严重自责,因为自己极度相信奸臣,任由他权力膨胀,贪欲膨胀,却一点不加管束,如今竟落得这般地步。

值得庆幸的是,谋|反没有发生,大明国土依然完整,百姓依然安居乐业,一切都看似和以前一样,然而一旦谢襄谋|反发生,与外邦人里应外合,谋|反不管成功与否,那对大明百姓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对大明来说也是场灾难,世间又将是生灵涂炭。

谢襄身为外邦人,他的谋|反实际上则是别国的细作潜伏进本国境内,大肆展开一系列的灭亡活动,最后掏空这个国家,占领这个国家。

和平的日子过得久了,人们忘记了曾经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了,忘记那些为了打下江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了,忘记这个国家的苦难了,最后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的百姓们,对曾经那段灰暗残忍的日子一无所知,每个人都降低了警惕性,降低了戒备。

这对一个国家而言,无异于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一个国家不再回顾他过去经历过的历史时,忘记了曾经受到过的磨难,只享受当下的和平和美好,没有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这个国家注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将会重复以前的遭遇。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站在镜子面前,可以正衣冠,而人熟识历史之后,可以知兴替,可以看到前人的失败经验,引以为戒,可以看到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而说回到大明,现任皇帝显然是缺乏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的。

一个细作潜伏在自己国家多年,竟然毫无察觉,不得不说是一个致命的因子。

好在,事件还没有发生。

一场灾难才没有发生。

谢襄被抓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由谢襄而牵扯出来的上万人全被押入了锦衣卫,其中有不少人跟谢襄根本算不上有联系,紧紧是听他说过一句话,皇上就把此人当成是谢襄的党羽,上到王侯将相,下到普通百姓,书生,夫子,甚至连乞丐都有。

如此庞大的人数,锦衣卫诏狱一下子人满为患,于是装不下的人有的被关在东厂,有的被关在三法司。

皇上苏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置这些人,然而把这些人处置了并不能让皇上真正的放心,因为事件的策划者并不是他们,对大明真正有危险的人也不是他们。

放虎归山对大明来说无异于就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皇上自然不愿意发生这种事,但是如果他不答应外邦人的要求,他们将会对大明发动战争。

想到这儿,皇上猛地一拳砸在案桌上。

一国的世子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进大明王朝内部多年,且他们竟一无所知,这些年来,恐怕他们已经掌握到大明不少的机密。

想到这儿,皇上便剧烈地咳嗽起来。

心中郁积之气慎重。

朝堂之中素日与谢襄关系不和的人,此时都得到了皇上的器重,其中有不少人主张战争,他们认为如今谢襄已经多年把我大明的情况泄露出去,且已经被外邦人掌握,他们对我大明了如指掌,这已是巨大忧患,我们这个时候更不能有一丝放松,也决不能有一丝松软的态度,因为哪怕我们愿意求和,把人归还他们,这帮人也一定会再反咬我们一口,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打。

也有一部分人主张用温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即按照外邦人的要求放了谢襄,他们给出的观点是以下几点:

一、战争将会造成生灵涂炭,能和平解决便不主张使用武力

二、这些年来,国库亏损,没有银子再支撑国家打仗

三、这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量降低,除去上交一部分皇粮,百姓留下来的粮食有的还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若是在这种环境下发生战争,百姓心里的怨声将会更加严重,这对国家的安定极其不利。

于是,主张战争的一派与主张不战的一派发生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

主战派认为,外邦人自己内部的问题与大明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年来,他们不断地与草原周边的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赋税等令百姓不堪重负,国力早已衰微,外邦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现在攻打他们就是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