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李来亨赴京(1/2)

次日一大早!

施琅就顾不上休憩,而是带着一块,跟他到东山洲的船员,水手,还有士兵,一股脑的扎了林子,沿着刘臣良他们发现金子的路线,开始寻觅起来了黄金,然后,热火朝天的进行起来了淘金工作。

这可是金灿灿的金子啊。

谁不想要?

所以,大伙淘起金来,那叫一个上心!

拼了命的淘。

就这么的,由历史上的施琅大将军带领的淘金船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开始了淘金,而且,这一淘就是一个月,原本只耽搁几天要返程的队伍,愣是耽搁了一个月,众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片美丽的美洲大陆。

就这,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离开。

在黄金,还有肥沃的田土的诱惑下,随船队过来的三百余兵水手士兵里面,有近半数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上。

虽然他们并不是打算久留,而是打算,在美洲大陆上,呆个一两年时间,然后淘多些金子,等发了财之后,揣着多年来积攒的黄金,返回故乡,来一个衣锦还乡。

但是,最终,他们十有选,喜欢派兵上山去给朱慈烺抓东北虎,然后往宫里送。

而四川陕西,则想方设法去里面逮熊猫。

而云南那些就更上头了,谷瀚源呆着地方各种飞禽走兽贼拉多,所以就不停地往朱慈烺这送搁后世,都是保护动物的动物来。

这就叫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要搁别的皇帝那,那准保得被骂成了昏君!

可朱慈烺的权威够大,是没人敢骂的,充其量有几个不长眼的小官,或是穷酸文人,被朱慈烺打击过的士绅,在民间骂几声昏君误国。

不过,虽然没人骂,但朱慈烺也觉得这样不好——主要是送得太多了,朱慈烺都有点养不起了,宫里的万兽园都快塞满了。

以至于,他这些日子是吃了不少奇珍了。

所以,他现在要提醒一下李来亨,少给他送点乱七武,有几个对印度了解的?怕是一个都没有吧?”

朱慈烺这话说的很对。

大明朝虽大,人口也挺多,但是,对印度的了解,却真是一知半解,哪怕是朱慈烺,也差不多——朱慈烺对印度的了解真不算太多。

主要是在后世,阿三国既不富,也不强,除了电影,歌舞,神油比较拿的出手,外加隔三差五给我国闹点冲突,以及经常上一上奇葩新闻,譬如说又坠了军机,或者是牛粪治病,恒河水,玛纱拉什么的,还有巨晰之类的。

只有在这些东西上,朱慈烺才能偶尔的将目光投到印度身上。

在平常的时候,这个既不富,又不强,也不引人向往的国家,实在是难以让人对其产生太大的兴趣,进而加深对其的了解。

所以,朱慈烺对印度的了解,就是在表象的那种,而且,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印度。

十七世纪的印度嘛,那提到这个时间节点,朱慈烺的了解,大概也就是仅限于,莫卧儿帝国,沙贾汗,奥朗则布,泰姬陵了。

就这点了解,还是从电影,从著名旅游景点泰姬陵那了解到的。

所以,他实际上对阿三国也不了解,在得知李来亨他们这一趟去抢了西孟加拉邦的时候,他还特意的翻了一翻地图,这才知道了这个西孟加拉邦是什么地方——之前他只知道孟加拉,哪知道还有一个西孟加拉邦啊!m.gh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慈烺觉得,李来亨犯的这个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朱慈烺话说到这,旁边的首辅魏藻德,也赶紧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大明朝对印度的了解,确实是有些少啊。

可以说孤陋寡闻这一个词语来形容。

现在大明朝,虽然定下来了一个西进主略。

还整出来了一个疲印之计。

但对于印度的了解,还是太浅。

这一次,李来亨他们劫掠西孟加拉邦,虽然侥幸大获全胜,抢到了不少财货,但问题也不少,就是差点因小失大,把好不容易夺下的阿拉干给丢掉了。

另外,还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

当下,魏藻德在接受了朱慈烺的批评后,就开始提建议了。

“皇上,臣以为,我朝对印度了解太少,应该多派人,去打探一下印度虚实,派遣细作,潜入到印度调查,还可以拉拢,似施恩这种,居印波斯人,为我朝所用,亦要多培养精通印度语言之翻译,为我朝对印,做准备……”

“说的是!”

朱慈烺点头朝魏藻德道。

“这些实际上早就该做了,只是我们之前没想到,或者是之前,对印度抱有轻敌之想法,所以,未能付诸于实际,但是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沙贾汗与奥朗则布,绝非无能之辈,而对印度了解不多,也会导致我们在对印上,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最重要的是,有一些不怀好意的西夷,已经插手了我朝对印的百年大计里面,这注定要影响到我朝对印的战事!”

“培养对印人才这件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