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对陛下的敬畏,战事再变(2/3)
,而是一旁的赵匡义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
说到最后,乐得都龇出来两排大白牙,在黝黑的面皮上格外显眼。
这种信放在往常肯定是会让兵将们非常不舒服的,刚刚打完一场仗,不管如何总得先犒劳将士们吧?
立即就写信问询战事的详情又是怎么回事?
就算要去做宣传,也得顾忌个顺序先后,发下封赏后再来吧?难道说,这是对下面将士们的不信任?怀疑战功虚报?
母需怀疑,兵将们肯定有这样的想法,军中也定会有如此风声。
但这次赵匡义却开心的不得了,甚至恨不得抱着这封信亲两口。
连同他身后的一干左威卫的将领们也一脸兴奋,一股脑儿地凑到赵匡义身后跟着看。
另一边的吴三桂和边军将领们却纷纷脸色一垮,甚至还有几人小声都囔着什么,显然不是什么好话。
吴三桂只是稍稍叹了口气,也不再多言,只是将目光望向秦桧。
见了他的动作,后方的边军将领们也渐渐安静下来,跟着看向秦桧。
“秦相,陛下说要尽快发送回京,我等不如现在就回去写,日落前便发出如何?”
这话还是赵匡义说的,自从看了这封来自兵部的文书,他的嗓门一下子高了好几度。
秦桧神色不为所动,只是点点头道:“那是自然,陛下所令,怎敢怠慢?”
“稍后你我便各自回衙,尽快写好送出。”
没在他脸上看到“紧张”之类的神色,赵匡义稍稍有些失望。
不过随即他就反应过来,秦桧似乎也没必要紧张。
先前他写的军报上既无夸大之处,又无谎报欺瞒之行,写的都是实情,他又有何要紧张的?
这次朝廷送来的这封信,他左威卫固然赚了,但秦桧也没有一点损失。
唯一吃了点亏的,可能就是那些边军了。
想到这里,赵匡义心中陡然生出了几分颓意,但紧接着又消失的一干二净。
“秦相,还是一同去衙门里写吧。”他又补充道。
虽然知道他这是在防着自己与吴三桂串供,但秦桧也不点破,只是点点头:“好。”
说完就坐上了轿子,任由轿夫抬着向城中走去。
赵匡义、吴三桂等一干将领也紧随其后,起身跨上马,向县衙的位置赶去。
还在远处围观的大头兵们看见这边的情况也纷纷察觉到了不对,不是说要宣布封赏吗?
怎么都回去了?
人群中再次乱成一团,有人觉得肯定是金人又打过来了,有人说可能是朝廷派来的援兵又到了,让他们接应……说什么的都有。
但这样的情形在几个人来到之后很快就被打破了。
有几个左威卫的将领你跟着赵匡胤他们往县衙跑,而是特地赶回了这边,把陛下又要重新汇报的战事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前面听到消息的几个士兵陡然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引得周围人不断侧目。
待他们也听清楚这些人说的是什么后,当即也跟着欣喜若狂,欢呼起来,如此最大的呼声不断蔓延,并且传向左威卫的军营。
大家欢呼的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老天有眼、陛下圣明之类的话,并且越叫声音越大。
若是一开始一切都按正常来走,秦桧也没故意针对他们左威卫,那这人肯定没现在这么高兴。
只有自己的军功失而复得,在如此波折之下才爆发了巨大的欣喜,同时对帮他们主持了公道的皇帝陛下也多了几分别样的敬重。
李乾要是早知道会这样,说不得还要好好感谢感谢兵部才行。
另一边聚集着的边军们也渐渐听到了这边的情况,同样惊讶……或者说惊骇异常,不少将领面上更是带着几分忧色。
一是害怕朝廷追责他们在军功上玩花招的行为,若真追究下来,肯定惩罚不到那些滑如油的文官头上,秦桧肯定会把边军中的将领拖出来顶缸,而他们下面的人说不得也要受牵连。
二则是惊骇于皇帝陛下对这件事的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若算一算日子,也就在捷报抵京的一两天之内,这封信就已经从京城里发了出来。
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察觉出了军报中的猫腻,并且排除了朝中的一些阻力,发出了这份问询的文书。
前者说明皇帝陛下敏锐洞察,这种小动作很难瞒得过他。后者则说明皇帝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真正有能力惩罚他们。
如果只是其中之一还好,可现在这两者皆备,让边军中的不少将领们都对皇帝陛下生出了几分敬畏,再也不敢有轻视之心……
内黄县衙。
对秦桧来说,再重新写一份军报根本不是难事,信手拈来之下,一封如实描述当日作战详情的军报便已完成。
而赵匡义和吴三桂两人虽都是武将,但却也是出身于高门大户,自幼读书,或许写起来不如秦桧那么顺熘,但也没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