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井底遇险(1/2)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虽然我也倒腾过几本自传,不过都是一些历史上没什么名气的家伙胡吹乱编的东西,根本不值什么钱。不过这本自传的主人那可是大大的有名,更是神秘至极。
这竟然是建文帝的自传,虽然我没办法确认这东西是真是假,但是我猜这东西十有八九是真的。因为古代人虽然喜欢胡吹瞎扯,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冒别人的名字来做自传。
由于这本书里有些地方我也读不太懂,况且明朝最喜欢乱造字,很多文字在现在的简体字中已经不存在,我只能用自己的话将这本自传讲出来,其中也加上我的一些推测。
这本自传的第一句就是“朕自登基四年来,业已兢兢克克。然天不佑我,叛臣谋逆,江山全失。”
从这一句话,我便断定这自传的主人便是那被自家叔叔夺了皇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只不过这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个迷。朱棣找了他几十年都没有找到任何消息,却没想到他竟然躲在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下世界。
我抬头看了看四周的人,发现他们这时候也全都盯着我看,看来我叫那一声已经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我毕竟还是没有经验,要是任何一个老耙子在这儿,肯定会不动声色地先将这自传收起来,等以后再慢慢看。
不过既然已经如此,我便索性直接拿出来慢慢看。老板娘好像早就知道这里的东西似的,根本没在意,但是杨敏她们却全都凑了上来。
可惜她们都不精通古文字,就叫我读给他们听,我正好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就慢慢地读了下来。
这自传十分长,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吹自擂对自己夸上一通,然后虚假地指出自己几个错误,表明自己十分谦虚。这一部分如果都写出来估计能赶上一部明朝正史,我便不一一描述下来,只将这本书中比较重要并且跟这里有关系的记录下来。
这本自传除了记录朱允炆从政以来的一些政绩之外,在最后两页上还记录了当时朱棣攻破南京之后,他逃出来之后的一些细节,而就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令人根本猜不到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道衍,这个古怪和尚本是朱棣的军师,也是一开始撺掇朱棣谋反的人。可是这人却在朱允炆失位之后第一个找到了他,并且给他指出了一条亡的路。朱允炆就是这样从朱棣的眼皮子底下逃了出来。
建文帝便在道衍和尚的指示下来到了银川,隐姓埋名隐居了下来。然而等到几年之后,那道衍和尚便再一次找到了他,并且带他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自传里的描述十分不清晰,甚至莫名其妙,我只能将原文告诉杨敏她们。
自传中说,这道衍和尚带他来到这里之后,让他见识了佛之真意,朱允炆便恨意顿消,欲长伺佛祖身边,希望死后能够往生极乐悟道。
这一段说得极为简洁,甚至连他所见都只字未提,只说是佛之真意突现,帝之恨顿消。我们根本无从想象他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是至少知道了原来这寺庙竟是为建文帝所建,但是当时建文帝早已失势,怎么可能做得出来这么大的工程呢
而且听他说言,这地方在建文帝之前应该就已经建好,这么大的工程到底是出自谁人之手呢那道衍和尚应该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当初跟着他谋反仅剩下的没有惨遭朱棣杀手的人,他又为什么要帮助建文帝逃跑呢
这是这本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后面应该还有几段话,但是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字体变得十分模糊,根本辨认不出来。
之后我又翻了翻这里的其他古书,都是一些修道的野史杂传,没想到这建文帝失了皇位以后倒是宅在这里,看起古代来了,也真是闲情逸致。
我们在这儿呆了一阵子,发现并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线索,现在那小受还不知道是生是死,杨敏就催促我们快走。
我们走出了那座小木屋,来到了这几座塔下面。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一共是五座埃塔,呈五角星排列。在那五座埃塔的中间,有一个几米见方的高台。那高台之上,几块条石搭起了一个支架,一条拳头粗细的铁链拴在了上方条石交叉的位置,另一头直接垂了下去。
我们慢慢地走进,才发现这支架的正下方有一眼极细的井。我拿着灯调到远光照了下去,发现根本就照不到底,也不知道这口井到底有多深。
杨敏看了看四周的痕迹,发现井边有半个脚印。杨敏走过来看了一下,对老板娘点了点头。看来这小受竟然直接追到这井里去了,他的身材很瘦,想要钻井去倒也不是太难,这样看来那个人肯定不会是胖道士了,以他的体型,估计也就能把腿伸进去。
我们面面相觑,现在这地方最适合的也就是那个暴力正太了,不过谁都没有开口,毕竟他是杨敏请来的人,而且看上去人畜无害。
杨敏皱了皱眉,对着那暴力正太耳语了几句,那小子点了点头一脸无所谓地直接掏出来一把铁钩子拴在右手上慢慢地爬了下去。这小子拿钩子勾住铁链慢慢地往下爬,加上他体重很轻,倒也十分轻松。很快地他的灯光就慢慢地黯淡下来,最后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