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三国赵范32(2/3)
,曹兵不可能是懒虫。因而也可以说,曹军在秘密训练些什么。
但只要曹军不动,涂山黄忠真的就无法知道更多的情况。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太史慈等四将率将率领的马兵,到陈留这扫荡了,
这样的扫荡,归根结底,是一种破坏行为。
关于能力,或者重要性,通常会有正反两个方向的描述。
正向描述是,有了某某,然后才会如此的好;反向描述是,假如没有某某,如今的大好局面根本无法实现。
很明显,反向描述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都需要共同劳动。共同劳动的劳动者,缺一不可。但只有一,并不能成事,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成就辉煌。
不能因为缺一不可,就说整件事业,仅属于那个一的功劳。
从社会转向家庭,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那个一的妈,那个一根本就不存在。因此,那个一的所有功劳,都是他母亲的。这样的判断,那个一的外婆表示不服。但如果归功于外婆的话,外婆的母亲同样不服。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类的祖先,才是功臣的尽头。
这样去说,好像很复杂。但如果抽象化,一切将会简单。
能力,分为建设能力和破坏能力。
一件流水线出来的产品,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建设。各占百分之若干的功劳。
但缺了一个环节,流水线将会停止。那个环节的缺少,实际上是一种破坏能力。所谓缺一不可,说的就是破坏能力。
若干工人分工协作,烧制了精美的瓷器。把瓷器放在驴背上,运到某某地方。驴的建设作用,有多大呢?肯定不大。但那头驴走到中途,一尥蹶子,所有瓷器就被打烂了。这就是驴的破坏作用。
破坏作用,总是大于建设作用。
所以横扫一大片的土匪,招安之后往往没什么建树。
马兵扫荡,就是在进行破坏。
种粮建房,很难。破坏,却很容易。上百万人花上几百年建成的建筑,几十个人就可以拆毁。
农民耕地插种灌水锄草,操劳多日,历经半年,好不容易收获在望,一刀下去,就能斩断一切。
八千马兵扫荡到陈留附近,陈留城内的曹军仍然没有动静。
涂山想,或许曹军在意的是后面的步兵。因为马兵太难追了。
后面的步兵什么时候来呢?随便一想,就能,三五天内,肯定到不了。
第二天,曹军有动静了。
这是因为,曹纯也同样的想过了。
曹纯无法继续忍受荆南马兵的扫荡,率军出城了。
不是全军,只是虎豹骑。
此时,虎豹骑的数量很少,只有五百。
曹操的战马,当然不止这么点。
虎豹骑的数量少,是因为走精兵路线。里面每一个兵,都相当于其它兵种的百人长。
五百虎豹骑,能对付八千马兵吗?
涂山黄忠都不知道。
不过,也正是因为虎豹骑的数量少,二人就没有搞别的动作了。
如果不是这样,说不定当场就会刺杀曹纯。
虎豹骑出城的步伐并不快。出城门之后,顺着城墙往两翼展开,防止荆南马兵的冲击。
实际上,这个时候,荆南马兵都有点远。他们并不知道陈留曹军会出城。
等五百虎豹骑全数出城之后,陈留城门关闭。涂山、黄忠就看不到了。
二人只好找了个僻静之处越过城墙,到城外,又绕了好大的圈子,最后才躲在一个树林,远远的望着城门旁边的虎豹骑。
哦,忘了交待一下,这个时候,虎豹骑已经全部下马了。
这样的姿态,就是一种小型的,局面的,决战姿态。
决战,并不是赌博,不是把所有胜负都付之一局的赌斗,更不是必须死绝一方的战斗。
它仅仅区别于斗将。
由此可知,更加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斗兵。
不久,虎豹骑被荆南马兵发现了。
过来了一队,两千马兵。
虎豹骑的位置,已经挪到陈留城墙的射程之外了。
因此,这一队两千的荆南马兵,可以放心冲杀。
杀声震天。
声冲宵汉。
两千荆南马军开始加速了。
但陈留虎豹骑还没有动作。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后动的一方,肯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真实去看呢?
加速,再加速。可以射箭了,但不知道因为什么,这支马兵的将军,没有下达射箭的命令。
虎豹骑那边,同样没有放箭。
非常近了,虎豹骑这才上马。
一上马,便立即往荆南马兵的方向开始冲锋。
那一瞬,涂山还真没怎么看清楚,两军就接触了。
接触之后的画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