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羊城(1/2)
做了三天火车,晚上7点20火车终于到站了。腰酸腿疼的终于到了终点站——羊城。
谢绝了王雅丽和张雨梅到家里做一做的客气邀请。互相留下了通信地址。张建国在火车站找了个招待所,5块钱一张床住下了。
第二天,张建国出了门准备到天河市场。
昨天晚上由于到羊城已经天黑了,四周也可不清楚,人有比较累所以也没在意周边的环境。
现在出了门一看,上班的单车大军乌泱泱的一片挤在马路上,小汽车和公交车还没骑自行车的人走的快呢。
羊城火车站。张建国背着包对这个初开国门的城市感到既好奇,又陌生。
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
这时候羊城初开国门还没有苏醒,但是人文气息非常的浓重。不像后世张建国来的时候,那时候已经是到处高楼林立和其他发达城市差不多了。
这时候的羊城街头是非常有城市特色的。
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有历史气息的建筑,满大街都有各国特色的建筑,异国风情的建筑和羊城人们的生活特色交织在一起有着别样的魅力。
五彩斑斓的城市有着别样的活力。
街头卖花的小摊。
浑浊的江面上面的几条船。
有厚重历史感的居民小区。
衣着保守穿着长裤长袖的人和穿着开放穿着短裤丝袜的人们在这里演绎着旧时代和新时代交替的气息。
八十年代的东广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八十年代的羊城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羊城这个城市对远离海洋深处内陆的张建国来说每一处都有着一点神秘色彩。
张建国先到了天河市场在市场里面到处问了一下发菜的价格,基本都在一克两块到两块五之间。
这时候大部分人没钱但有钱的人其实不少,有钱又讲究的人更不少。中国人对财富的态度是向来比较保守的,财不露白。古时候的官府都喜欢杀肥,把有钱人养肥了杀了吃肉。所以有钱人都养成了藏富的习惯。虽然解放后斗了不少地主老财但这些地主老财埋金埋银的不在少数,外面大家看着过得差不多谁知道人家私底下有多少钱。
沿海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投机倒把走私捞偏门的向来不少,有钱人不少巨富也是少不了的。
张建国在离天河市场不远的,大钟楼海关验货厂附近找了一个零时的仓库。又买了一辆脚踏的拉货三轮车。花了三天时间一二百公斤卖一家卖了十来家把两吨多的发菜总算是买完了。空间多四百六十万的打团结。
这时候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开始搂发菜,一年的发菜交易额也有七八千万,发菜的主要消费地区就是东广、港澳和东南亚。大部分成品都是先卖到了羊城再从羊城分发到东广和其他地方。
张建国的四百六十万的货要是集中在一起的话就是一个大单,比较引人注目。张建国把它分成了十几家,每家二三十万的货那就是小单子,不惹人注目。
有钱了张建国当然是想要发展一下空间了。
张建国找到了一个白云郊区的果苗基地。
……
“小姐!老板在吗?你们这也没有一百万颗果树?”
“你说什么?”接待员横眉竖眼,眼中闪烁着凶光的想,这人不会是来唬人的吧?“你确定要一百万颗?”
“真的要一百万颗,但是不要单一的品种。我准备搞一个百果园,有一片山。”张建国对她解释道。
“好,我让老板过来看看。”接待员半信半疑的对张建国说,也想知道是不是真能买一百万颗树苗。
不多时,老板进来办公室。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面相憨厚之人,个子不高肤色黝黑,他穿着朴素,平平无奇,一看就是一位地道的乡野农民。
进来办公室看到张建国,老板咧嘴一笑,开始发烟,一口方言,语气柔和的道:“小兄弟,你找我?我叫闫玉德,你好你好!”
幸亏张建国会说东广话。
张建国起身点头道:“老板,这里有什么果树,我要的有点多。”
老板是个爽直人,也不多问,走到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本子对张建国说道“我们这一年四季都能移栽果树,我这里有四十万颗果树,都是一年半的苗子,总共有13种果树,番石榴、杨桃、芒果、橄榄、龙眼、木瓜、挂绿、柑、橘、柠檬、橙与柚子、荔枝。”
当老板的,长年果园交道,就算再差,也能对果园有最大的了解。
只是听到老板的讲解,张建国就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规模好大!”
“我们这是国营的,市场行情不好这都是没卖出去的,其他的都是新苗子卖不了。”老板实话实说。
张建国拿起了册子,看的一脸纠结,主要是品种太少了。
张建国是想一次性买好就回家了。
“就四十万颗?我准备要一百万颗,你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
老板面色平静有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