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偏殿(2/3)
“好,圣上健硕得很,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比,一点不差!刘大人稍后面圣,看看老奴说得对不对。”王莲和还是满脸和气。
“圣上宏福齐天,又有王公公这等老内臣悉心服侍,龙体自然安康,刘某岂有不相信之理。”刘谨说道。
王莲和一听喜上眉梢,“哪里,哪里份内事。应该的,比不上刘大人您,夜夜为圣上操劳,您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皇上的忠臣啊。”
“王公公过奖了”
“是刘大人过谦了。”
互拍一通马屁,王莲和居然用手抓住刘谨的左臂,并肩和他走在台阶上,刘谨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
大内第一太监俨然已把刑部尚书当成推心置腹的知己,至少旁人是这么认为的。对刘尚书小声谈论宫中一些稳闻和“八卦”。
此刻,台阶上还有其它上朝的大臣,王莲和与刘谨这两人如此亲密地走在一起,引得路过的大臣不住侧目。
刘谨被别人盯得怪难受,他忍而耐不住,慢慢推开王莲和搀着自己的手,轻轻地对“弥勒佛”,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道:“公公清留意。”说罢,用向四周扫视的眼神,提醒王莲和,他俩太引人注目。
这一句话刚出口,刘大人就后悔了。王莲和的脸腾的一下变得唰白,上下唇直打哆嗦,整个人也有点摇晃,看着马上要倒下去一般。
王莲和毕竟是总管太监,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什么膈应人的话没听过,略一提神,刚要绷直的面皮又皱巴起来,那副慈善样和的弥勒笑脸回来了,惨白的脸色渐渐红润,他拿起拂尘往身后挥几挥,肥胖的身子又能站稳了。
看到刘谨略显惊慌的神色,王莲和两个嘴角向上提,用生硬的,与面部表情极不配称的语气说:“杂家失态了,扰了刘大人清雅。不过,杂家有句话说给刘大人。”
刘谨慌忙应道:“总管请讲,下官洗耳恭听。”
“刘大人,在京城的官不好当啊。我知道刘大人素来行事谨慎,但也要管好自己的手下,别太出格了。”王莲和说完,拂袖而去,快步走进议事殿,检查早朝的准备事宜了。
刘谨吃了一惊,脑子里思索检录一番,管好手下,难道又是程无双?你这次又是得罪了谁啊?能让皇宫总管太监来施压传话。
经过一番波折,刘谨总算是来到议事殿门前。殿门敞开,陆续有大臣进殿。殿门处,刚和刘谨亲切交流过的王莲和指挥手下十多个太监引导入殿的大臣具名、签到。
每个入殿的大臣不论文官、武将,亲王、贵族,王莲和都要一一逐个看过、验过。他脸上那笑脸本就奇特,加上刘谨莫名的一说,就更加夸张,让与之对视的人压力倍增。每个参加议政的人见他时都假装镇定自诺,离开时都如释重负。相见之时都一言不发,对王公公赏过来的问候也都强颜笑容用“嗯、啊、哦”等语气词带过。
待刘谨具名、签到、过验时,刘谨刻意避免与王莲和直
视,小心翼翼地走进大殿。
进了大殿,刘谨被几个年轻的太监引入偏殿等候。刘谨议题靠后,还要在偏殿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偏殿已聚齐了不少来议政的朝臣,刘谨好歹也是六部尚书之一,刚踏入偏殿,少不得有人来寒喧套近乎。工部的侍郎,礼部的员外郎,内阁的学士都主动围在他身边,刘谨礼貌地回应,这类官场上的待人接物,他已熟练,应答流利,好像真的关系不一般,实际上,刘谨连周围这些人的名字都没记全。
“户部尚书张简之大人到了。”不知谁喊了一句。
刘谨马上朝门口看去,一个着紫红二品朝服,年四十五六的中年人站在门前,双目有神,鼻梁高挺,下巴和嘴上的胡须又黑又密,且被整齐地梳理过,高高的额头和个子都让他显得特别。
刘谨周围的人立刻围了过去,户部虽与刑部并列六部,但户部掌握国库,全国大大小小各级从路到州再到县的镐银、公用费用都是户部拟文下发。所以产部地位在六部中是极高的,礼户兵刑吏工,仅次于礼部。
刘谨慢慢走去,也想跟张简之打声招呼。张简之一一跟走近的官员们说话、问候,但整个偏殿的人好像都围过来了,张大人出不去,脸上露出几分焦急色。
刘谨并不担心无法穿过这重重的人圈,他走到圈边,那些最外面的官员,正在懊悔来晚了,没能跟张大人说上话。却发现刘尚书走过来,小官自有小官的眼力架,知道堂堂二品刑部刘尚书决不是来找自己闲聊的,定是有事跟张尚书商议。
大人物的交流,小角色没有戏份。他们向刘谨微笑着行过礼,礼貌地叫一声:”刘大人。”便识趣地走开了。就这样人群一点点散开,直到两位尚书互相看见彼此。
“哎呀,刘大人”张简之率先迈出步子,赶到刘谨面前,“多日不见,刘大人身体可好?”
刘谨举起牙板,微微低头向张尚书作揖,张简之也不急不慢地回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揖。
“依张大人看,刘某身体安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