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附录清代的官制(1)(1/4)
中国统治阶级的“设官分职”是很早的事。据经书所载,唐虞时就“建官惟百”,内有“四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了。到了周期,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其下设卿:以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更有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诸官,所谓“六卿分职”。历代封建王朝,对官制都有所改动;清末官署重叠,尤为繁杂。《官场现形记》一书里,谈到当时官场制度的地方很多,今日的读者看了,是不免有茫然之感的。在这里,我们对清末的官制作一概括的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获得一简单而较全面的认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写得太详尽。而且这里所举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有时是有“例外”的,也就不再一一明了。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人流”。列表如下(表中列举的官职,以书中所有的,或较常见的为限):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书中府经,就是府经历的省词),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武)额外外委。
未人流——()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无未人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追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一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二京官和中央官署
如前所述,太师、太傅、太保只是一种荣誉的官衔,所以实际上只有大学士才是惟一有实职的正一品官员。大学士入阁办事,等于宰相的地位。阁,就是内阁,是皇帝之下的中央最高机构,由大学士主持。人阁的大学士,照例要加上宫廷里殿阁名称的荣誉衔,如保和殿、华殿大学士或渊阁、体仁阁大学士之类。大学士下设协办大学士,由尚书兼任。通常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满汉人员各半。此外还有内阁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中书、笔帖式等官。雍正以后,又另设军机处,后来军政大权就由内阁移至军机处。军机处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大臣通常是四五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大臣中选任。军机大臣下设章京等官,从各机关里调用。章京的职掌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叫做达拉密章京。因为军机章京参与机要,草拟旨意,相当有权,所以俗称为“军机’’。军机大臣每天入直,随时由皇帝召见,商量国事;实际上,并握有高级官员任免的大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