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清附录清代的官制(2)(2/3)

,也可以由吏部代抽),并有监察御史到场监视。表面看起来,这种办法是大公无私的,实际弊端重重,如果不买通吏部官员,是很难得缺或分发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去候补的。

官员任职,最初大都是署理,署理期间为一年;一年期满,可以补授实缺。实缺通常是三年一任,当然也可以蝉联下去。

外官由督、抚以至州、县,缺分都有肥瘠繁简的不同(书中指山东巡抚调安徽巡抚是以繁调简,原因是山东地方大,赋税多,做巡抚的各种收入也多些。即以养廉银而论,山东巡抚每年一万六千两,安徽巡抚只有一万两)。府、州、县缺分简缺、中缺、要缺、最要缺四等(书中的海州,就明是要缺),以“冲繁疲难”四字为缺的简、要标准。冲是地方冲要,繁是事务繁重,疲是民情疲玩,难是民风强悍难治。所谓疲难的州、县,实际上正是当地人民不甘屈服在暴力之下,勇于向封建统治者斗争,但却被加上“俗敝民刁,顽梗抗欠”这一类侮辱性的评语。以当时的直隶省而论:天津府和天津县冲繁疲难四字俱全,是最要缺;正定县冲繁难,要缺;盐山县繁难,中缺;庆云县四字俱无,简缺。初补缺的官员,大抵先从简缺做起,等积有经验了,也就是压榨剥削人民的本领更大了,然后再调中缺或要缺。

官员的实职,缺之外还有差。差是差使,指不在法定官制以内的,因实际需要而添设的职务,如前述各局的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都是。候补官员补不到缺,不得已而思其次,就钻谋差使。好的差使还是声势煊赫,可以腰缠累累的。至于一些佐杂官们,只可以做做保甲委员或发审委员之类,或者被上官派到外州县查查案件,由地方官送一点车马费,也算是临时差使,不过收入很少而已。

没有补到实缺的官员,只是候选或候补的身份,尽管是官,这个官不过是一种头衔、一种资格,徒供炫耀而已。如果又活动不到差使,是没有丝毫收入的。但是,为了维持官的体面排场,交际应酬,开支却很大。有许多官员,终身补不到缺,谋不到差,那怕是候补道、候补府、候补郎中,官居四五品,也常常穷困到不堪言状的地步的。

七官员任用的方式

官员的任用,分除、补、转、改、升、调六班:

(一)除班——最初任官,或学习期满补缺叫做除。如进士一甲一名除修撰,额外主事三年学习期满除主事。

(二)补班——因某种原因去职,如丁忧、结婚、患病、回避等等,以后复职时叫做补。

(三)转班——在同一官署内,转任同一品而地位略高的官职叫做转,如书中的御史转给事中。

(四)改班——由甲官署转任乙官署的官职叫做改,如左都御史改任尚书,郎中改任御史。

(五)升班——由低级官职任用为高级官职叫做升,如尚书升大学士,知府升道员。

(六)调班——由甲官署改任乙官署同等官职,与改班略同,但属于特定者;或调任某一官职,而有一定任期的叫做调。前一例如各部院尚书调吏部尚书;后一例如书中的刑部主事任本部提牢厅。

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由吏部铨选。京官分发各部,叫做“分衙门学习行走”;外官分发各省,叫做“发省差委试用”。京官四品以上,外官盐运使以上,由军机处开列名单,请皇帝在其中选择任命。道员也有由皇帝直接任用的,叫做“特旨道”;实缺道、府也有由皇帝亲自决定的,叫做“请旨缺”。内而尚书、侍郎,外而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可以用奏荐的方式保举官员。皇帝自然更有权任用他认为适宜于担任某种职务的官员,不受任何法命的限制,叫做“特简”。凡是奉旨以某官即用的为即用班,奉旨以某官用的为特用班,更有奉旨指明派在那一衙门或那一省的,也遇缺即补。

引见,就是引见皇帝。凡是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考绩优异,或由主管保举的,便由关系各部带领引见。引见后,或交关系部记名,或交军机处记名,然后再遇缺升用。这是当时做官的重要一关。高级官员则召见。官员得缺后,要向吏部领取凭照。

看地方的远近,有一定的到任日期,叫做“凭限”,是不许过期的。

吏部的任官叫做铨选——内选,总督和巡抚的任官叫做题调——外补。因为督、抚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有考核督率辖区内官员的责任,所以为了办事方便,是给予一定限度的用人权的。题是题奏,就是对合格的候补官员,奏请中央政府任用;调是调换,认为辖区官员人地不宜的,可以对调其职务。督、抚的辖区内,每划定若干道、府、州、县缺为题调缺。所有题调缺一定是要缺、最要缺;吏部铨选的缺则是简缺、中缺。这是因为吏部选出来的官员,只按资格办理,委用出去不一定人地相宜,而督、抚熟悉属员的才干和地方的情况,可以量材使用的缘故。不过,吏部对督、抚请求任用的官员,如果认为不合规定,可以驳回。督、抚委用官员,也多用代理或署理的方式——代理和署理不比实授,不合格是没有关系的;实际上,署理可以较长期的做下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