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三国赵范31(1/3)
时间往后推移了一段,爬上城墙的荆南士兵们,就赶上了八员武将。
有士兵,还有校尉,武将身上的担子就轻了。
当即,再次分工。
只说单边。单边是四员武将,留下一员武将,跟校尉一起组织士兵拦住两处石梯。剩下的三员武将,则率领少量士兵,顺着城墙,往纵深杀去。
前面写成东西、南北了,应该是东南、西北。
自东南之间上城墙,先攻下东门南门,然后进攻西门北门。
西门和北门的曹军士兵要多些。
本来跟东南两门一样,甚至因为北边临近黄河,北门人数更少,只因为此时的战况,所以,西门北门的曹军这才多了起来。
但可惜,数量多,以城墙上面,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双方相接的战线,就只有五米宽,限制了人数。
人多,就只是“前面的死了、后面的补充”过程中,有人补充而已。
有人补充,也得有位置才行。
如果可以不顾战士伤亡,人多的一方,直接靠拥挤,似乎就能让战线推进。
但将军怎么可以不顾士兵的伤亡呢?
真不顾的话,战士也不会维护将军。
严重的,甚至在将军的背后捅刀子,都有可能。
所以,不能挤。
不挤的话,总会有个时候,曹军被杀下城墙。
这是因为,双方战线的前沿,荆南方面的战斗力要强得多。
首先攻下的,是北门。黄忠、周泰、甘宁负责的北门。
稍后一步才攻下的,是西门。涂山、太史慈、蒋钦负责的西门。
两边的步战能力配备都差不多,之所以有先后的区别,是因为曹军抵抗力的不同。
西北两门攻下之后,最后还剩下西北两门中间的那段城墙。
中间那段城墙,已经没有走直城墙的石梯。
城门楼的位置,有吊篮装置。城门与城门中间的地段,没有那些装置。
如果事先有准备,带得有绳子,倒也可以一头捆在城墙垛,另一头往城内方向垂下,然后顺着绳索滑下去。
但,曹军并没有这样的准备。
于是乎,中间这段城墙上面的曹军,就等于走投无路了。
如果不惜以死亡抗争的话,直接跳下城墙也可以。因而也可以说,有个变相的“投”路。
但,忠君思想有那么坚固吗?
如果真的坚固,那么,应该忠于的“君”,是长安的献帝还是曹操?
最后,那段城墙上面的曹军士兵就投降了。
荆西军队,彻底占领了濮阳城的城墙。
将投降的曹军士兵转移到东南城门之间,让其顺着绳索滑下,然后由城外的荆南军队接应。
之后一点数,这一小批投降的曹军士兵,有两千多人。之前的站位够拥挤的。
城墙上面,八员武将也重新进行了分工。按照步战能力,最强与最弱配对,涂山与徐晃,负责南门、黄忠和张绣负责东门、周泰和蒋钦负责北门、太史慈和甘宁负责西门。
城外的荆南军队,原来扎营在东南城门之间。此时,一部分人马出行,转移到西北城门之间的城外,又扎了座营盘。
如果,城外就有两座营盘,用来支援城墙上面。另外,以前负责扫荡的马兵,也在两座营盘之内。
天亮之后,又过了一个时辰,曹军组织人手,顶着盾牌,自四道城门而出,准备截断荆南军队的城外后续补给。
但,顶着盾牌,就能保证不受伤出城吗?
理论上,就不行。
谈谈理论上为什么不行。
最典型的相对位置,就是一个丁字形。
丁字形的一横,就是城墙。那一竖,则是曹军前进的路线。
这下就明确了。
假设荆南军队的位置,只是那一竖上的一个点,放出去的箭,曹军盾牌就能够完全挡住。
但荆南军队是一条线。线的两头,相对于曹军前进的路线来说,属于不同的方向。
不同方向射来的箭,盾牌怎么挡?
盾牌,只能挡住一个方向。
而如果像攻城那样,跟城墙上面对射,又因为房屋的存在,而站不开位置。
理论上,曹军强行出城,不能不受伤。
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少量没受伤的曹军士兵。
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战友,用身体,挡住了箭矢。
曹军冲击城门,城墙上面的荆南军队自然看在眼里。
看在眼里,就会通知城外的营盘。
所以曹军出城之后,立即就面临马兵的扫荡。
好不容易冲出城门的曹军士兵,数量上,不可能多。
数量不多的曹军士兵,自然无法抵抗荆南军队的马兵。
为什么曹军不用骑兵来冲击城门?
那是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