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 章 那些改名失败的城市(2/4)
觉得挺好听的嘛,但后世说的偏偏还很有道理,让他想反驳都找不到话讲。
洪武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一点都不想惹火烧身。
{二、琅琊。
‘琅琊’二字很多人都不陌生,比如颇有名气的琅琊王氏。
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当时的琅琊郡是秦朝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不过历史上琅琊郡的治所经过多次迁移,到了东汉时期,迁到了临沂县。
而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地名也是多次变动。
到了隋朝,州县制推行,琅琊郡被废除,改名沂州。
此后一直到唐朝,琅琊和沂州交替出现。
直到元朝,琅琊被临沂彻底取代,改名后,原本的诗意和韵味荡然无存}
文人墨客们看着光幕,在叹气惋惜的也不少,他们本就喜欢风雅,听到这个消息这可真是太遗憾了。
老百姓们也是在议论,别看大家没多少文化,但多少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此刻还有不少人都在担心自己家乡,也不知道有没有把地名儿给改坏掉。
琅玡王氏这个家族,此时的表情也是非常失落。
王羲之沉默不语,他也做不到阻止改名啊,不过看这么多遗憾的人,或许以后有人想要改名也会三思而后行吧。
{三、朝歌。
朝歌这个名字,看过封神榜的都不陌生,就是商朝的古都,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秦朝时期,朝歌成了朝歌县。
王莽篡位后,改名叫雅歌。
隋朝时期改为卫县,在元朝废为集入淇州。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降为淇县,沿用至今。
改名后,知名度是远远不及朝歌的,也许很多人提起淇县都很茫然,但说到朝歌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祂啊}
光幕下,了解这番历史的各朝老百姓们,都忍不住吐槽起来,这都是改的啥啊,别说后世人吐槽,他们都无法理解。
当然这次朱元璋淡淡翻了个白眼,这可不能怪他了,又不是他一开始改的。
忽必烈也茫然,反正他现在没改,不是他干的,想来就是他后代干的,想着想着眼神看向太子真金。
真金:…他同样不清楚啊。
王莽只想静静,雅歌不也很好听吗?当然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因为朝中和他掰腕子的大臣们越来越多了,加上民间百姓们也是心有怨言。
姬发也没想到朝歌这个名字这么有名气,或许也要得益于封神榜吧。
{四、徽州。
徽州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北宋时期。
当时的宋徽宗为了平定方腊起义,就把歙州改名为徽州,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
徽州是徽学的发源地,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比如徽菜、徽班、徽派建筑等,文化底蕴很是深厚。
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业,1988年初,徽州地区被撤销,设黄山市,虽然黄山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改名争议还是很大。}
可不是很大吗,各朝人士现在都免不了议论,关键是提到徽州,很多人会想到徽州文化,可以说出各种文化代表,但改完名,瞬间内涵少多了。
各时空的徽州老百姓们更是痛心疾首,想开口说点啥最后还是憋住了,都快憋死他们了都。
年轻一辈就没多少顾忌了,喜欢就是喜欢。
“唉,咱徽州多好听啊,改祂做甚。”
“还是徽州这个名字好,有韵味。”
......
当然赵佶也没想到徽州是他取的名儿,再看看后面改的这儿,虽然没说话,但眼里的神情清晰可见。
赵煦承认赵佶这混账有艺术细胞,但再次听到方腊起义,他这手又开始痒痒想揍人了。
{五、九原。
改名包头。
九原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六国统一后推行郡县制设九原郡。
之后的汉唐对其也有记载,是中原沟通北方民族的重要通道。
包头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清雍正年间,由于行政区域的调整和蒙古牧场的变化,原本的名字被取代。
另外包头的说法还有很多,在蒙语中是‘博托’、‘巴图’的谐音,翻译就是‘勇士’的意思。
此外‘包头’又出自蒙语‘包克图’,翻译就是‘有鹿的地方’,因为这里环境好,经常有鹿来饮水}
各朝人士也在讨论到底是原名好还是改过的名字好听。
嬴政默默饮酒不语,他还是比较喜欢叫九原,毕竟都是他挑的,霸气侧漏。
当然秦朝的群臣也比较习惯这个名字,改过的名儿嘴里念着还真不习惯。
{六、陈仓。
改名宝鸡。
当然陈仓也不是宝鸡最早的名字,最早的名叫做西岐,都知道凤鸣岐山,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
直到公元前762年,才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